右江河谷秋色如畫
百色
這座鑲嵌在群山之間的邊陲山城
正迎來新的郵政篇章
從蜿蜒的邊境郵路
到智慧物流的全面覆蓋
從翻山越嶺的堅定腳步
到新技術、新工具的加持
與新傳承的延續
十年間
這條被稱為“郵政血脈”的路
讓溫暖穿越山水
讓希望抵達家門
“再走邊疆郵路”廣西段
就從這片紅色與熱烈交織的土地啟程
清晨的百色在光影中蘇醒,右江水泛著粼粼波光,靜靜穿行于山谷之間。采訪車沿著嶄新的公路緩緩西行,駛向莊嚴矗立的百色起義紀念館。館內,一張張泛黃的紙頁如時光信物,無聲訴說著往昔;那永不消逝的電波,曾將紅七軍與右江革命根據地緊緊相連。紅色郵政的精神,如同右江之水,奔流不息。

百色起義紀念館內,講解員向采訪組講述百色起義的歷史背景與革命歷程
10月27日15點30分,位于那坡縣平孟鎮的平孟郵政所迎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。“00后”投遞員黃河振正熟練地清點出班郵件。短短十分鐘,已有十幾位村民前來取件。“現在方便多了,手機填單,節假日也營業。”村民笑著說。

在平孟郵政所內,黃河振耐心協助村民查看取件信息
郵件整理完畢,黃河振跨上摩托車出發。郵政所雖配備了汽車,但前些日子暴雨引發的山體滑坡導致道路難行,摩托車成了最佳選擇。他負責的郵路全長46公里,覆蓋6個建制村和5個抵邊屯。無論晴雨,黨報黨刊和郵件總能準時送到邊防哨所和邊境村民手中。郵包里的郵件量已從當年不足百件,增至如今每日200多件。

黃河振沿著哨所臺階穩步前行
采訪組隨黃河振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,塌方痕跡尚在,山勢依舊峻峭。拐過十幾道彎,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的輪廓漸漸清晰。62歲的哨長凌尚前早已等在門口。這位堅守邊境44年的“活界碑”,與郵政有著特殊的情緣。

凌尚前從黃河振手中接過當日黨報黨刊
在今年九三閱兵儀式現場,凌尚前與桑南才一見如故。“他守郵路,我守國門,守國門就是守家門,我們做的都是一樣的事。”凌尚前說,桑南才“風雨無阻”的堅守,讓他想起自己與郵政四十多年的緊密聯系。“十年前郵路還很難走,郵政投遞員走路上山,要一周才能來一次,現在每天都能把郵件送到我們哨所。”

凌尚前向記者分享自己堅守邊境44年的故事
蜿蜒的中越邊境郵路上,郵車取代步行,智能終端取代人工。不變的,是那抹穿越群山的“郵政綠”。如今,廣西郵政農村投遞汽車化率達82%,289個邊境自然村提前實現每周三個頻次及以上的投遞服務。這些數字背后,是無數像黃河振一樣的新時代郵政人,用青春丈量山河,用初心連接萬家。

鏡頭下的百色市城區風景秀麗
離開平孟鎮,采訪組來到靖西郵件處理中心。十里八村的每一個包裹,都從這里出發。十年來,這里從600平方米擴至2000平方米,日均處理量從2000—3000件增至15000件。過去人工分揀、手工錄入,處理一車郵件需要兩三個小時;如今頂掃設備與伸縮皮帶機協同作戰,一小時可高效處理7000余件包裹。

靖西郵件處理中心是當地郵件分揀、轉運的重要樞紐
靖西市郵政分公司總經理李鵬告訴記者,十年間,靖西市分公司實現了全面跨越:三級物流體系建設使郵件投遞從“能送”升級為“送好”,新能源車隊成為“移動名片”,“00后”大學畢業生加入郵政行列。他們語言通、技術強,讓服務更加智能、更有溫度。
在靖西市岳圩鎮桑葉種植基地,28歲的投遞員黃忠財正協助工作人員操作無人機升空。無人機載重30公斤,代替70歲老人扛起沉重的農藥、化肥。“老人自己噴藥,一天噴不完;我們幫助他們,用無人機一個多小時就能完成。”黃忠財說,線路沒變,山還是那座山,但工具變了,初心未改。

黃忠財在桑葉種植基地協助工作人員操作無人機升空
問起為何選擇成為邊境投遞員,黃忠財眼中閃著光說,曾在新疆從軍時,遇到大雪封山,看到一抹郵政綠穿越冰原,那是他最受震撼的瞬間。現在他也成為這抹綠繼續傳遞溫暖。除了投遞,他還幫老人掃碼充話費、連Wi-Fi。“我把東西送進去,他們就不用跑。將來我父母老了,也希望有人這樣幫他們。”話雖樸實,但卻是最深的信念。

黃忠財整理好待投遞郵件后準備出班
郵車在群山間穿行,無人機在希望的田野上劃出新的航跡。哨所上空,五星紅旗迎風飄揚。從雙腿奔走到汽車馳騁,從崎嶇山道到暢通郵路,從歷史烽火到邊境新歌,變的是工具與時代,不變的是“傳郵萬里,國脈所系”的初心。